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,各国经济紧密相连,贸易往来频繁。但近年来,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却频繁出现,它究竟是什么?又会对全球经济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?今天,
贸易保护主义,简单来说,就是国家通过政策手段限制进口,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。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本土就业、促进特定产业发展、减少贸易逆差以及提升国家经济安全。这一理念与倡导自由开放的 “自由贸易” 背道而驰。
短期产业扶持:对于本国刚刚起步、尚缺乏竞争力的 “幼稚产业”,如新兴的高科技制造、农业等,或是遭受外部冲击的传统产业,如衰退中的制造业、纺织业,通过限制外国低价商品进入,为本土产业争取成长空间,防止其被强大的外部竞争所淘汰。
长期经济安全保障:在涉及国家关键利益的产业,如能源、芯片、国防工业等领域实施保护措施,降低对外国的依赖程度,从而减小国际市场波动,如价格大幅波动、供应链突然断裂等情况对本国经济的冲击,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。
各国为实施贸易保护,会运用多种政策工具,主要分为 “关税壁垒” 和 “非关税壁垒” 两大类。
提高进口关税:直接增加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成本,使得这些商品在国内售价升高,竞争力下降,进而间接保护本土同类产品。例如,2018 年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最高达 25% 的关税,导致中国的电子产品、家具等在美国市场价格上涨,消费者购买成本大幅增加。
征收惩罚性关税(反倾销 / 反补贴税):当外国商品以低于成本价销售(倾销)或接受政府补贴,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时,本国会对这些商品额外征收高额关税,以抵消其价格优势。欧盟曾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,理由是中国企业低价销售冲击了欧洲光伏产业。
进口配额: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设定上限,超出配额的商品禁止进口或需缴纳高额税费。中国曾对粮食、棉花等农产品设定进口配额,以保障国内农业生产的稳定,防止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对国内农业造成冲击。
技术壁垒(TBT):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,涵盖质量、安全、环保等多个方面,外国商品必须满足这些标准才能进入本国市场,这无疑抬高了准入门槛。欧盟对进口汽车设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,如欧 VI 标准,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因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而被拒之门外。
卫生与检疫壁垒(SPS):针对农产品、食品等制定严苛的卫生检疫要求,如对农药残留、疫病检测等方面的规定,限制不符合要求的商品进口。日本对进口肉类设定了严格的禽流感检疫标准,多次以 “检疫不达标” 为由拒绝进口外国肉类。
政府采购倾斜:政府在采购商品时,优先选择本国企业的产品,限制外国企业参与竞标。美国的 “购买美国货” 法案明确要求政府项目优先采购美国制造的钢铁、建材等产品。
出口补贴:政府对本国出口企业提供资金补贴或税收减免,降低其出口成本,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,这也是一种间接保护本土产业的方式。一些国家对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供补贴,帮助本国农民以更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农产品,抢占市场份额。
贸易保护主义并非绝对的好或坏,其影响具有明显的两面性,需根据不同的实施场景和时间维度进行分析。
保护本土产业与就业:在短期内,能够有效减少外国商品的竞争,避免本土企业因竞争压力过大而倒闭,从而维持大量就业岗位,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集中的地区,这种保护作用尤为重要。
缓解贸易逆差:通过限制进口,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降低,有可能缩小贸易逆差,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差距。
保障关键产业安全:对能源、粮食、高端制造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实施保护,可在国际局势不稳定,如战争、制裁等情况下,避免供应链断裂,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。
推高国内物价,损害消费者利益:进口商品因关税或其他壁垒而价格上涨,同时,本土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压力,可能会提高产品价格,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。美国加征关税后,美国民众购买中国商品的支出明显增加。
降低本土产业竞争力:长期缺乏外国企业的技术和效率竞争,本土企业容易失去创新动力,陷入低效率、低质量的发展困境。一些国家长期保护的汽车产业,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引发 “贸易战”,破坏全球经济秩序:一个国家实施保护政策,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措施,如相互加征关税,这将导致全球贸易萎缩,供应链断裂。2018 年的美中贸易战,给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带来了严重冲击。
阻碍全球资源优化配置:自由贸易的核心是各国发挥比较优势,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,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。而贸易保护主义打破了这种平衡,导致全球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,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。
贸易保护主义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,它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长期存在,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。
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:工业革命后,欧美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,普遍实行高关税政策。美国在 1930 年颁布的《斯穆特 - 霍利关税法》,将进口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,这一举措加剧了当时的大萧条。
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:全球兴起了 “自由贸易” 的热潮,关税及贸易总协定(GATT)和世界贸易组织(WTO)相继成立,各国逐步降低关税,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收敛。
21 世纪以来:随着全球化分工的深化,部分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,如美国制造业大量外流,再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,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,且呈现出非关税壁垒增多、区域化倾向明显的特点。美国退出部分国际组织和协定,英国脱欧,各国纷纷加强对芯片产业等关键领域的保护。
贸易保护主义如同双刃剑,短期内可为国内产业提供一定的保护,但从长期来看,它违背了市场规律,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甚至可能引发全球贸易秩序的混乱。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当下,完全的 “自由贸易” 或 “极端保护主义” 都不现实。各国更应在保护本国核心利益与维护全球贸易合作之间寻求平衡,例如通过签订双边或区域自贸协定,在特定领域降低贸易壁垒,同时保护关键产业。作为投资者,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态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形势,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。利多星智投将持续为您关注全球经济动态,提供专业的投资分析与建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bwin官网